在每个城市里都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离闹市、身处偏远,顶骄阳战酷暑,冒风雪斗严寒,而那架起的一座座无言而又平坦的铁路桥梁,承载着他们多少魂牵梦萦的希望、铺展着他们多少无怨无悔的付出!中铁四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包河制梁场的徐露平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筑路人。
徐露平出生于1980年10月,家在安徽肥东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80后,但却有着80后人不一样的生活轨迹。他吃过很多苦,转了好几个工地。1999年,徐露平开始在湖北孝感环水湖大桥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之前,他一直干的都是推拉挑扛的体力活,一次,他从桥梁边经过,看到很多工人在张拉,看着、看着就入了迷。于是他主动找到工地负责人,自荐自己到张拉班工作。从那之后,他也就和桥梁张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11年。在包河制梁场担任副队长的他,主要负责预应力张拉工序。初到梁场的那段日子,因为第一次接触无渣轨道的箱梁与以往的张拉工艺有所不同,他总是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边学习、边琢磨、边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找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请教;为了减少穿束钢绞线的时间和人力,他还提出的“扩大张拉工具锚孔径”的合理化建议,经采纳后,不仅方便了工人操作,且节约了时间,再配合自制研发的“钢绞线自动穿束机”,将张拉工序由之前的张拉一束钢绞线最少需要20分钟,节省到现在只要5分钟。仅此一项,每片梁的成本节约就达700元左右,为此大家还给他起了一个“草根发明家”的美称。
今年梁场承建的合福线箱梁型号规格复杂,张拉要求较高,工人在开始的几孔箱梁的张拉工艺上总是出现误差,致使延误了施工进度。徐露平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马上与梁场领导沟通,建议通过在张拉防护挡板处,悬挂箱梁张拉工艺的有关详细数据参数,方便工人和检查人员核对。经领导研究讨论同意后。徐露平连夜制作出预应力张拉示意图悬挂在现场,并要求施工时要对每一次张拉数据做好核对工作,做到施工时心中有数,有图可依。
6月份梁场进入正常生产以后,合肥地区气温持续不下,存梁区野草蔓生高出梁底面很多,影响梁体弹性上拱测量。时值梁场施工大干之期抽调不出多余的人手来,徐露平同志自己一人带着手套、工具,顶着36度的高温在存梁区忙碌了2天的时间,把整个存梁区影响测量视线的杂草全部割除,为后期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徐露平在梁场的这段日子还有一段小故事,2012年9月的时候由于长期夜间旁站值班患了胃病,疼的厉害,几乎饭都不能吃,去医院做了检查确定是胃溃疡,需要住院治疗。听了医生的话后,他犹豫了,梁场现在施工任务繁重,而且自己又是主管箱梁预制三大工艺之一的张拉工序,其他的同事都各自有各自的工作。起初他和医生商量能否吃药,这样就不用住院,可医生说他的胃病现在很严重只能住院吊水。最后,医生见他一再不肯住院只好同意白天上班,晚上必须去医院吊水。就这样,坚持着白天上班,等到晚上制梁结束了再自己打车去医院吊水。那段时间平均每天他就只能休息4个多小时。后来,这件事被领导知道了,想让他先放几天假休息下,“我没事了,这几天胃不疼了,好了,领导放心工作不会耽误的。”徐露平转身又背着仪器奔向了现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徐露平却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常青树”,他踏实工作没有季节变换,这也正是那些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筑路人的缩影。他凭借着对岗位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不断地学习、钻研,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工艺进行革新,对工具进行发明创造,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建设添砖铺瓦。(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