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杨铭: 立足技术强企 勇于科技创新

发布日期:2017-02-03来源:《铁道建设》报
分享到:

\

▲杨铭在技术交流会上发言。

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杨铭,199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地下工程系,自入职以来,先后参加湘黔复线改造工程、安徽湘溪岭发电引水隧道工程、金温铁路病害整治综合工程、杭千高速公路、龙丽高速公路、金温铁路扩能改建工程、义乌阳光大道、龙丽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新广州工程、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段7标等国家重点工程,在隧道、桥梁、公路、既有线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潜心技术 攻克难关

在担任五公司武广客专线新广州站经理部总工程师期间,由于该项目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特别是既有线施工项目种类多,安全施工风险大。为了解决岩溶地区钻孔桩施工技术难题,杨铭带领技术人员摸索出了岩溶地层钻孔桩的施工方法,解决了岩溶地层易塌孔、斜岩易偏孔、钻进中易卡钻、掉钻等问题,控制了水下混凝土超方问题,使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他组织编写了《跨既有线拆、架梁施工方案》、《既有线旁深基坑开挖》、《车站站场改造》、《京广线拨接》等既有线施工方案,先后解决了京广线改造项目施工便线过渡问题、改线与既有线高差太大而无法一次拨接的关键技术问题、客专线高速铁路钻孔桩施工等难题;编制的客专线钻孔桩施工工艺被铁路总公司列为施工技术指南发表;编制的《降低武广客专线钻孔桩孔底沉渣厚度工法》获得了局QC成果一等奖。

沪昆客专HKJX—7标在江西境内,跨宜春、新余两个地级市,工程内容复杂,有桥、路基、隧道、站场。其中站场有新建的,也有在既有线改造的站场;工程地质复杂,有多处不同形式的岩溶、矿区等;工期压力巨大,有效施工期仅有1年半。再加上管段内桥、隧、路基穿插、零碎、杂乱,可谓一个集结“不良地质、工序繁多、安全隐患密布、方案优化增难”的浓缩版高铁施工“博物馆”。全长5公里的宜春特大桥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该桥原设计墩台身共179个、空心墩75个,空心墩施工占全桥比例的41.8%。空心墩的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工艺复杂、内模安装难度大、预埋件较多、模板投入较多,仅一套模板就需要投入资金100万元。“全部为空心墩施工,给咱们的工期及资金、技术、人力、机械带来多大的难度啊,这一段如果将坡率调整一下,那情况又如何呢?” 经过现场详细勘查,杨铭认真比对设计单位的咨询图,降低了这一段的坡率。57个墩身总计被降低了224.5米的高度,32个空心墩变实心墩,给后期施工减少了很多压力,减少了模板投入,同时减少了投资,加快了施工进度。自沪昆客专经理部进点以来,杨铭先后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方案11项,仅宜春特大桥纵坡调整同原方案比较,就缩短工期近60天。

勇于担当 大胆创新

近年来,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与传统铁路相比,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在高铁建设中被广泛采用。杨铭在沪昆高铁建设中,主动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潜心钻研,先后组织开展了《大跨度连续梁跨既有铁路转体施工技术研究》、《岩溶地区无砟轨道路基施工期内桩板结构受力性能及沉降研究》科研项目和《超浅埋大断面隧道水泥土反压+套拱预加固施工工法》、《铁路干线既有线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施工工法》、《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桩板结构施工工法》等工法开发项目。

沪昆客专八工区施工的宜春特大桥44#—45#墩跨沪昆线连续梁,是往西架梁主线上第一座连续梁,也是项目的重点控制工程。原设计方案是悬灌法施工,悬灌方案施工周期长、进度慢,且跨既有线施工,需要搭设防护棚架,接触网立柱需要拆改,施工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安全风险高。“什么办法能够同时解决工期和安全的问题呢?”杨铭琢磨起来。通过认真勘查,反复测算,杨铭大胆提出采用转体施工工艺。该工艺不需要防护棚架,施工周期相对短,仅工序安排就能缩短40天工期,同时也填补了公司转体梁施工工艺的空白。

科技创新 永攀高峰

杨铭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先后组织和参与完成了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省级工法、5项专利,并撰写了3篇学术论文。目前,他正在组织7项科技的研究工作,其中2项科技项目为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他研发推广了隧道四项新工艺、框架式高强复合材料轻型模板,并率先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带动了四局BIM技术水平的提升。

2008年,《深圳湾跨海大桥(非通航孔桥)上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三等奖;2010年,《双块式轨枕制造成套设备及工艺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速铁路下穿城市复杂环境下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二等奖;2011年,《高速铁路浅埋暗挖大断面城市隧道关键技术》获得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高速铁路浅埋暗挖大断面城市隧道关键技术》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关键技术》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同年,杨铭在南宁英华大桥施工中应用BIM技术,研发了基于BIM技术的桥梁项目管理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实现了对桥梁建设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集成处理,实现了多部门、多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015年11月,第16届“安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揭晓,20名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获得表彰,杨铭榜上有名。      (肖丽娜)

文章录入:luhui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