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召 吴专)9月28日,中国中铁四局五公司承建的南宁英华大桥51片钢箱梁全部顶推完成。据悉,该项目部自主研发的集顶升、顶推、纠偏、调整于一体的步履式顶推设备,成功破解钢箱梁双向纵坡难题,实现高度自动化自平衡顶推,确保了大桥南北两岸顺利合龙,为年底通车奠定了基础。
横跨邕江的英华大桥,主桥为全长500m的单主缆斜吊杆地锚式悬索桥,双曲面弧形结构为全国罕见,具有安全风险高、科技攻关尖端、生产工艺新的“高、尖、新”特点。针对工程中的难点,项目部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攻关活动,凝聚50名一线职工力量,串起了60项技术创新的智慧花朵。
魏鑫别号“小木匠”,负责大桥进入到锚碇混凝土施工阶段的技术工作。为了固定钢索,地锚将建成一个3.1万立方米的水泥台,形象地说,就是将一栋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10层高楼埋到深坑中。该桥锚碇混凝土施工采取水平分块、竖向分层的模式,复杂的工艺伴随而来的是困难的技术交底工作。为了让施工人员直观了解锚碇的内部施工构造,自小喜爱木工的魏鑫买来电锯、木材等,利用休息时间制作了一个模型,搬到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实体模型演示,一目了然地展示了锚碇施工工艺。
年仅27岁的刘东升负责大桥东西两岸水中墩的施工技术。大桥每个主塔墩身左右幅基础均由18根护筒支撑,每根护筒分6节,需要进行6次对接,操作中极易造成错台。为此,刘东升带领技术人员一同研究、摸索,制作出一种简易的护筒对接施工导向板,保证了对接不错台,还大大提高了工效。
2012年11月刚一进点,职业项目经理兼大桥项目经理黄文国便提出建造“沙盘”的构思。1个月后,一个模拟房地产公司售楼部沙盘的大桥实体模型,成为各方了解和解决施工中问题的“法宝”。尝到此“甜头”后,项目部将工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通过电脑三维制作来实现全过程虚拟建造,通过对现场各节点进度、成本等数字信息化分析,优化项目管理。虚拟“沙盘”一建好,3天便解决了一个以往3个月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BIM应用快速捕捉到钢拉杆上的三维位置,再通过捕捉到的点,精准计算出其三维空间坐标,之后利用捕捉到的参数去放线,减少了工作量又提高了精度。目前,BIM“沙盘”技术在中铁系统内获得全面推广。
职工对技术攻关的踊跃参与,让项目部捧得了60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一种水中桩基大直径护筒对接定位装置》等5项工法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质量管理QC成果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QC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