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首府,庐州古城。
周末早晨5点,南城许国的家,早早透出了光亮。这个点,除了起早摆摊的人,其他人正是好睡的时候。
简单洗漱,许国即出门,约仨俩好友,直奔城隍庙古玩市场。
这是许国的规定动作,持续了近20年。
“去晚了东西就没了,古玩这行当,赶早不赶晚。”
许国供职于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宣传部。置身许国的家,墙上挂的是木雕,柜子上摆的是汉罐,靠墙根的是一排陶瓷。就连吃饭的桌子,行内人一眼能看出,“这件东西,怎么也有上百年”。
许国初涉古玩,据其自述,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但追溯根源,却要从家中的药坛子说起。许国出身中医世家,行医问诊,中药除了装在抽屉中,剩下的都装在各色的陶瓷坛子内。他自小闻着药香,抚摸着这些坛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时光辗转、岁月迁徙,“文革破四旧”运动风风火火,许国搬了几次家,这些坛子碎的碎、丢的丢,不复为家传之物。
上世纪80年代初,许国参加工作,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似乎又在哪里看到了类似的坛坛罐罐,他觉得特别亲切。
“能买回来就好了。”这一次偶然,便成就了他与收藏的半世情缘。
但买与卖,谈何容易。行内有说法,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古董繁荣期,一为北宋,二为清中期,三是当下。繁荣期的背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古玩行业卖的是古人的东西,但买的却是现代人的眼力。
“眼力怎么练,是门很大的学问。都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我们现在差不多就赶上了盛世,古董这个行业特别繁荣。特别是陶瓷,现在仿造的水准特别高,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窑口,比如越窑、洪州窑、湖田窑,它的做旧、接底、后刻等等,手段非常高明,怎么判断真假,不光是门艺术,简直就是门科学。”
“但我是真喜欢,因为在瓷器中能领略古老中华的魅力。我第一次买‘东西’是1993年,那个时候一个月工资1000块钱不到,一家子人要吃饭,不能也不敢乱买。古玩这行当里,‘打眼’的事太多,完全靠的是眼力。”
1993年的一天,在安徽合肥的一个地摊上,许国看到一件陶瓷执壶。
“当时我就感觉这个壶呢,产自什么窑口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感觉到这件东西应该是老的,是有年份的,后来就把它买回来了。买回来以后我非常高兴,就把着这个壶研究,想追究它的来龙去脉、姓甚名谁,最后逐渐逐渐把这个壶背后的一些知识基本上搞清楚了。”
这是一件北宋繁昌窑蝴蝶纹影青执壶,而繁昌窑是兴盛于宋代的安徽本土窑口,正是这件执壶,开启了许国的收藏生涯。
从此之后,工作之余,许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一头扎进古陶瓷的海洋,考古现场、古窑遗址、博物馆院、古玩商城、旧货地摊,许国常常流连于此。“前三个地方是站着看,后两个地方是蹲着买,站着是为了能蹲得下去,蹲下去是为了能站得更直。”许国说。
历经20年的风雨,许国的脸上显出斧劈刀削般的皱纹,但却成了古玩这一行业的专家。
“我最初是特别关注长江中下游这一代上古时期的陶瓷器,特别是印纹硬陶,还有原始青瓷。最初是关注这一段,我觉得它以特有的古朴、深沉和冷峻的色调展示出一种成熟的美丽,不带一点浮夸与奢华,表现的是先人内心的感受。先人对自然的尊崇、对生活的赞美和自我的感悟直白率真地刻画在器物之上,跟后来华丽的风格有很大的区别。”
许国说,他曾经收藏过几件精美的印纹硬陶。印纹硬陶是中国夏商周到西汉早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它比一般的早期文化的陶器要硬。因为这些印纹硬陶是采用泥条盘筑的工艺制作的,器物盘成形状以后要用一只手顶住器物内壁,另外一只手拍打器物的表面以产生纹饰。当许国把手伸进这些器物的内部,有时候他的手会重叠到几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手印,这时候他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好像手尖仍然可以感受到先人跳动的血脉。那些收藏来的古陶瓷上有光有影,许国喜欢盯着那些纹饰端详、沉思,他觉得这些纹饰都有着天启般的含义。
清赏文墨、雅好古玩是古代安徽文人的传统。在安徽的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多煊赫一时的窑场,著名的有寿州窑、繁昌窑、宣州窑、霞涧窑等等,不一而足。许国出身皖西,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徽人,收藏安徽窑口的东西,光大古徽州的文化,义不容辞。许国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多年来,许国的足迹踏遍了安徽这些著名窑口的山山水水,在这些窑址的现场,探古寻旧。许国出差到外地,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抽空去走走当地的古玩市场,看到安徽窑口的东西,只要能力所及,一定都想办法带回安徽。时间一久,许国便成了安徽收藏界的名家。他有一雅号,名曰“百陶斋主”,真是名副其实。
2011年5月18号,为纪念以“博物馆与记忆”为主题的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由许国倡导,安徽省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与安徽省博物馆隆重推出了“陶缘瓷韵”安徽民间古陶瓷藏品汇珍展。展览展出了包括西周、两汉、东西晋、五代、唐宋元等时期的108件古陶瓷,其中许国个人藏品就占了25件。普通的民间收藏展里文物价值较高的展品一般比较少,而这次展览中70%以上的展品能达到国家一级文物水平。
现在,古玩交易市场日益火爆,但许国 “只收不卖”,这在安徽收藏界传为佳话。他说,古陶瓷是“一种不朽的生命在均匀地呼吸”,收藏的目的就是呵护这种呼吸的畅通。
“我们相对于古陶瓷都是保管员,我们只能伴随它们一段时间,这些东西迟早都是国家的,博物馆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本文图文由江龙余提供
原文链接:http://szb.peoplerail.com/shtml/rmtdb/20140327/1130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