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宗香,男,汉族,生于1966年5月,安徽省五河县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顾宗香同志1989年参加工作。1991年任铁四局四处二段技术主管期间,参建的淮南铁路合肥至巢湖段线路受到特大洪水威胁多处出现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参加抗洪抢险,表现突出。1991年7月被团中央命名为“抗洪救灾模范青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个头不高,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戴在鼻梁上,总给人一种文弱书生印象。但是,在如注的暴雨中,在肆虐的洪水面前,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1991年7月,由于暴雨成灾,洪水陡涨,严重威胁着华东第二通道淮南铁路的畅通。顾宗香所在单位管段内的淮南铁路合肥至巢湖段多处出现险情。
就在这个时候,负责淮南复线区段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顾宗香连续两次收到家乡——安徽省五河县的加急电报:“房倒,灾重,速归。”两封电报同一内容,向他展示了一幅幅严峻的画面。顾宗香流泪了,他仿佛看见年迈的父母,在被洪水冲坍的房屋面前,在被洪水浸泡的20多亩良田面前那愁肠交结、满面泪痕的模样。手捧电报,他的心都要碎了。但是严峻现实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国家哪有自己的小家,为保证铁路大动脉的畅通,他必须做出痛苦的选择。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他要迅速制定抗洪抢险的方案,他不能不留下来。
他毅然谢绝了领导让他回去的好意,托人给父母寄去钱款,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洪保线的紧张工作之中。
7月11日晚,从塌方地段忙碌一天归来的小顾,刚端起饭碗,就听见办公室内急促的电话铃:“既有线137公里处大塌方,请求火速支援。”
险情就是命令,小顾放下饭碗,带头冲入暴雨之中。赶到出事地点,看到铁轨正在扭曲,枕木已经被冲走,他迅速拿出了加固路基的方案:“劈枕木打桩,用草袋添堵缺口。”然后,自己扛起枕木跳入洪水中,在稍有不慎就会被洪水冲走的危急关头,小顾又一次做出了勇敢的选择。
抢险在几支光线微弱的手电筒照射下紧张进行,洪水冲走了他的眼镜,他的眼前顿时一片模糊。书记彭明华知道他的视力很差,下了死命令让他在路基上指挥抢险,他艰难地爬上路基,又扛起了草袋,一百多斤重的草袋,每扛一袋,必须翻过十几米高的路基,再加上天黑,路滑,他几乎是手脚并用,手早已经被石碴划破,肩被草袋磨的火辣辣的疼,他早已顾不上,他只有一个念头:多扛一袋,路基就多一分保险,挡住洪水,制服塌方,保住路基。
经过6个小时激烈拼搏,凌晨1时,塌方被制止住了,路基保住了,这时的顾宗香已经连续奋战了22个小时,一天粒米未进,这天中午,连续拼搏几天的小顾实在太疲劳了,他只觉得眼冒金星,四肢乏力。为了确保行车安全,队团委决定建立特殊岗哨,在极易发生塌方的5公里线路上,每500米设置一名岗员,察看水情,防止塌方,团支部书记考虑小顾生病,没安排。他立即找到团支部书记,主要请战:“我是学线路的,情况熟,懂技术,遇到险情能及时处理。”坚决要求留下值危险性最大的夜班,就这样,忍着饥饿,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回在线路上巡查,一直坚持到凌晨5点。返回驻地途中,他终因体力不支,跌倒在路基上。
在暴风雨中劳累了一夜,感冒未好,又发起了高烧。中午吃完饭,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突然,他被党支部书记接电话的声音惊醒,原来,参加抢险的兄弟单位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队里准备组织人送饭。在家的几个同志,都是刚从抢险工地值班回来,派谁去呢?他想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冲在前面,于是他又不顾别人劝阻,穿上雨衣,扛起一筐馒头就加入了送饭的队伍。路上,雨越下越大,他脱了雨衣,盖好馒头筐,为了让同志们尽早吃上热饭热菜,他憋足劲,一路小跑,7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就赶到了,当走到目的地时,大家接过饭筐时,发烧几天的他再也挺不住了,一下子瘫倒在泥水里。
7月12日,队里接到命令,必须在第二天下午4点钟前,将两处路基大陷坑填起来,保证一队安全撤出洪水区。接到命令后,顾宗香立即赶到现场,制定出抢险方案,并抢过铁锹挖土装草袋,由于几天的劳累,他的肚子剧烈疼痛起来,他蹲了会儿又投入战斗。此时,草坝已经达到3米高,每抬运一袋土,都必须要用头顶肩扛,不少人累得直喘粗气,他开始鼓励大伙儿,再加把油,一直把所有草袋都送上坝顶,保证一队按时撤出了洪水区。
抢险过程中, 他白天上路参加抢险,晚上回到宿舍里, 挺着疲惫的身子, 忍着蚊虫的叮咬,抓紧做恢复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他负责的淮南复线洞合段、合裕段,7月13日率先在全局第一批恢复了生产。
在那场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面前,顾宗香尽了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