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站群:
工会网 |电视新闻中心 |《铁道建设》报 |网络学习平台 |文明网 |南京分公司 |电气化公司 |装饰公司 |工程材料公司 |城轨公司 |物资公司 |机电公司 |钢结构公司 |五公司 |二公司 |一公司
更多
当前位置:宣教 > 典型宣传 > 正文

丁太环:生命禁区的健康保护神

发布日期:2011-07-22 来源:局企业文化部
分享到: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21世纪初伴随着数万筑路大军奔赴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建设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为了保障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健康与安全,许多医护人员不畏艰辛奋勇战斗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筑起了一条坚固的生命保护线,丁太环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丁太环, 女,汉族,1963年9月生,安徽省肥东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至1985年在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卫校读书,1985年到铁四局中心医院参加工作以后,始终工作敬业,刻苦钻研医护业务,历任(中)铁四局中心医院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外科护士长等职,1987年7月参加中华护理学会,2002年取得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本科学历,2007年晋升高级政工师。
    2001年6月,丁太环被局中心医院派往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工地医院担任护士长。此时,她的丈夫正在外地施工现场工作,女儿小学刚毕业。丁太环毅然将女儿寄托给亲戚,二话不说远赴青藏高原。到格尔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二标段工地的当天,丁太环就和5名医护人员立即筹建医院。2001年6月21日深夜,施工现场给正在筹建中的医院送来第一例严重高原病患者。病人喘着粗气,咳嗽咳痰, 脸色青紫, 呕吐不止。 丁太环和医生们立即进行抢救,给氧、测血压、量心率、输液,忙个不停。病人的呕吐物弄脏了她的衣服顾不上擦,一忙就是通宵,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2002年3月,中铁四局承建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第十五标段即将开工,急需建工地医院分院。十五标段地处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脚下,海拔4750米。2002年3月12日,丁太环自告奋勇地和9名男同志一起,离开在格尔木的原驻地,经过500多公里颠簸,来到西藏那曲雁石坪附近一所废弃的院子,筹建新的工地医院。三月,是青藏高原气候最恶劣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氧气最少、气压最低的时候,犹如到了生命的极地。丁太环知道,高原反应最严重的就是刚刚进入的前几天,但为了工作,她一下车就忙碌起来。开始时,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取暖设施,连最起码的住宿条件也不具备。她只能和几名男同事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同吃同住。第二天,同来的3名医务人员中有两人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不能动弹。丁太环忍受着自己严重缺氧造成的身体不适,迈着轻飘飘的双腿,和另一名同志把带来的几千斤药品、器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从院外挪到屋内。由于缺氧,稍一用力,就喘得不行,每搬运一趟,都感到呼吸困难、头疼欲裂,嘴唇和眼圈也变成了紫色,她仍然在筹建医院的同时给高原反应严重的职工打针护理。没有办公设施,就趴在药箱上配置药品,记录病人治疗情况,两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临时医院,幸亏有人在场,才脱离险情。就这样,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17天,终于建起了“生命禁区”的工地医院。这17天,她睡觉从未脱过衣服,更没条件进行梳洗;白天黑夜连轴转,吃喝拉杂样样难,但她硬是挺了过来。当一千多名参建员工陆续进驻十五标段,工地医院已经成为职工们战胜高原病的坚强后盾。仅工程刚开工的4月份,就接诊病人687人次;住院观察病人246人次。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重,即使在内地也是少有的。丁太环每天忙于护理,还要送严重的患者到5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一来一去就是好几天,最多的时候一个月送了11趟,往返行程一万多公里。
    苍凉无人的雪域禁区对人的生命是极限挑战,生龙活虎的一个大男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瞬间倒下。重症患者尤其是急性脑水肿病人神志不清、呕吐、大小便失禁、烦躁不安,针打不进去,好不容易扎进去了又怕被他们动掉,只能紧紧抓住,往往一个病人治疗下来,护士们浑身是汗,满身脏物;特别是将病人送进高压氧舱的时候,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升高的压力,乱踢乱打,护士们常常被弄的鼻青脸肿。为了更好地掌握高原病护理知识,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丁太环在格尔木购买和查阅了有关高原病的各类书籍,到当地医院去请教专家教授,到病房去参观学习高原病的护理程序和方法。她还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高原生活常识,和病人聊天、拉家常,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教给他们必要的预防知识。
    2002年4月21日下午,在离工地不远的青藏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丁太环和医生陈鸿武闻讯后带上抢救药品,乘救护车快速赶到出事地点,对两名受伤的藏族同胞进行初步处理后,立即送往200公里外的安多县抢救。途中,在狭小的救护车里,为了减轻车辆颠簸给伤员带来的痛苦,医生紧抱伤员。丁太环坐在床沿,脚抵着门,一手扶着输液瓶,一手扶着针头,三个多小时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车快到唐古拉山时,她自己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太阳穴胀痛难忍、呕吐不止。车上的伤员被深深地感动,一边呻吟,一边不停地感谢说:你也吸点氧吧,你不行了,我们怎么办呢。可车上的氧气有限,只有也只能留给病人,丁太环自己咬牙坚持着。经过长途颠簸,终于赶到了安多县急救中心,使两名伤者得到及时救治。当丁太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但早上8点,又一名病人需要急转格尔木,她再一次上了救护车。
    2002年9月,香港大学一名教授和他的助手沿青藏公路考察时,在雁石坪突然发生了严重的急性脑水肿,昏迷不醒。得到消息,丁太环和值班医生立即赶往雁石坪,对他进行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又及时送回格尔木。为此,国际红十字会香港援救中心特意打电话感谢。中秋节前,这位教授还从香港寄来一盒月饼和一个胡桃木工艺品,上面刻着“仁心仁术”四个字。两年多来,经过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青藏铁路未发生一起因高原病死亡的病例,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不仅成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生命的保护神,也成为沿线人民和广大旅游者的健康使者。藏族同胞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献上代表藏族最高礼节的哈达,指挥部门口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迎风飘舞。
    2004年3月,丁太环在给驻地附近的雁石坪小学义诊时,得知藏族小学生次仁旺久是个孤儿,生活非常困难,就每月拿出200元钱资助了小次仁和另外一名贫困学生。同事们听说此事后,也纷纷与雁石坪小学的贫困学生结成“手拉手”爱心小组,使学校部分学生的困境得到较大改善。暑假前,她到学校给小次仁送学习用品时,小次仁悄悄地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你就是我妈妈。看着孩子纯洁的眼睛,她鼻子一酸,一把抱起次仁深情地说:我就是你的妈妈呀!你要好好学习,放假了,妈妈带你回家。看到小次仁,丁太环就更加想念女儿,更担忧“非典”时期每天要坐公交车上学的女儿,可是不能离开工地医院,只能每天含着泪在电话中叮嘱女儿:“出门别忘了戴口罩……”
    2003年后,丁太环作为全国总工会组织的青藏报告团成员,先后到首都北京的中央直属机关、全总机关和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进行巡回报告;参加国资委组织的“青藏铁路建设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国资委机关,以及鞍钢、沈飞、宝钢等地进行事迹巡回报告,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在报告会或收看电视录像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丁太环为国家舍小家、一人苦换得万人甜的点点滴滴,不仅体现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的“青藏铁路精神”,更体现了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她的感人事迹,迅速从雪域高原传向神州大地,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新时期一个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新形象,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丁太环先后于2003年获得“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2003年获得获得“青海省劳动模范”、“青藏铁路十大标兵”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先后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6年10月,丁太环调任中铁四局工会权益保障部指导员,她又以饱满的热情和爱心投身到为员工群众服务之中,深受员工群众好评。(文稿整理:蔡国光  王传七)


 

文章录入:路辉      责任编辑:路辉
相关阅读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