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顺,男,汉族,生于1941年12月,山西省天镇县人,中共党员。马六顺同志是铁四局四处三段的一名技师,从1958年入路以来,参加新线建设,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到蒙古修包东铁路;上北京建新客站;支援大西南;转战皖赣、津浦铁路;睡帐篷,滚地铺,在近三十年的新线生涯中,磨炼成为掌握十几门铁路建设专业技术的“万能工”。他文化程度不高,在工作中就凭着一股钻劲和熟练的工作技能,经常小改小革,使工程项目的材料费降到最低,省工省料省时,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马万能”。马六顺同志1988年6月入党,1985年11月被评为局劳动模范;1986年5月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班长;1988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1989年9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马六顺在工作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工作抢在前,脏活累活干在前,1985年马六顺被领导调到四处三段钢筋班当班长。钢筋班4名男工体弱多病,还有7名女工,这11名工人负担起合浦公路立交桥的全部钢筋制作任务。除桥梁外,钢筋需用量达三百余吨,钢筋品种、型号达19种之多,班上大部分职工没做过钢筋活。面对这种情况,他一方面帮助班内同志尽快熟悉技术,一方面自己拼命熟悉钢筋图纸和下料,别人八小时工作正常上下班,他把全部业余时间倾注在钢筋上,光切割钢筋绑扎线一项就达1.2吨。在全班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进入10月,合浦立交桥施工进入关键时刻,它关系到合肥直通线能否在年底通车,由于没有起重工,一百多片桥梁的落梁就成为当务之急。马六顺根据自己过去曾干过起重工的实践,主动向队部请战,要求承包这项艰巨任务。女工拿千斤顶干重活,这在四处也没有先例,队领导有些担心。马六顺反复陈述自己的理由,立下军令状。他因地制宜提出改搭井字脚手架等具体详细的落梁方案,并画出草图送交技术、安全监查部门审核。领导同意了他的方案,他带领7名女工开始了落梁工作。落梁最重要的是安全,马六顺制定了安全措施,并反复向女工们讲解千斤顶的使用方法和要领,亲自示范。105片梁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提前一天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了。他提出的落梁方案省工、省料,共节约三百多个工天,为大桥元旦竣工剪彩赢得了宝贵时间。
马六顺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88年冬季,312国道进入抢工期保验交的关键时刻,预制厂承担了桥面系施工,工期只有20天,别人都正常三班倒施工,老马每天都是一个人盯两班,在最后四天,他干脆白天、夜里三班连轴转,工程按时完成了,他的两只眼却布满了血丝。平时,在老马眼里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不管什么时间, 随叫随到。 夏天,别人在宿舍午休,他总是顶着烈日在工地给混凝土构件养生;冬天的夜晚寒气逼人,总能看到他在工地检查混凝土构件是否盖好;雨天,别人都在房间里面避雨,他心里想的是剩余水泥是否清理干净,电动机是否盖上了,到处转着、看着、干着。节假日,工地停工是老马维修机械的好机会,他抓住停工的空隙为机械维修、保养,保证机械正常运行。自1980年进入淮南复线施工以后,8个春秋,在离合肥只有几公里的情况下,他没有逛过合肥,更不知道合肥市的逍遥津公园在哪,只知道干活奉献,同志们给他算了一笔账,别人一年只有三百来个工作日,老马一年却有四百多个工作日。当时,年轻人和老马开玩笑:“马师傅,80年代不兴老黄牛精神了”,老马笑着回答:“就是到了2000年,也需要老黄牛”。
马六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深知没有技术和知识就没有干好工作的本领。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学技术、学知识,成为一名掌握几十种专业技术的多面手,职工们称他是“万能工”,1988年局实行技师评聘工作,他是局第一批仅有九名被授予技师职称的一个。凭着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生产关键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1988年,312国道一座中桥制作路边石的工程交给预制厂,按照常规,要从桥底搭架子才能施工。老马认为传统的施工方法既费工又费料,他大胆采用制作钢筋牛腿焊接预留钢筋脱模办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把需要花三千多元才能完成的工程项目只花了百十元钱就完成了。这一施工方法被其他队采用后,为单位节约了两万多元的材料费用,在绑扎合浦立交桥钢筋时,按设计要求,骨架里的弯曲钢筋应和骨架并排焊接,老马提出中间钢筋不动,把两边的骨架改变焊接位置,解决了在地下焊接后拿到上面套不进去,而且难绑扎、难焊接的难题。
老马不但是技术上的能手,还是一名修旧利废的专家,经他手修复的机具、工具不下几百件,在预制厂制作槽型板的紧张施工中,振动棒接连损坏,直接威胁着正常施工,厂里派人到外地买配件又买不到,厂里急得没办法,老马虽然没有修理过振动棒,但他仍接受了修理任务,凭借着他一双灵巧的手,接连修复了23根振动棒,经他修复的振动棒还在棒头和胶管连接处用铁皮加固,延长了使用寿命,为厂里节约资金三千多元。他又发现预制槽型板的模板结构不合理,浪费大,就亲自改制。改制后的模板既节约了角钢,又节约了立、拆模的时间,仅此一项又为本厂节约了两千元。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悉心收集了别人看不起眼的废弃材料和用具,装满了大小十多个箱子,哪怕是一个螺钉、螺帽也不放过,他的箱子被人称是“百宝箱”、宿舍里的“加工厂”。厂里的年轻人不爱学技术,认为“能者多劳吃亏”,他总是教育他们“为铁路新线建设,就要多学几手”。
马六顺的家在山西农村, 实行农业承包制以来,别人家的日子好过了,家家实现了“电气化”,但老马家里依然如故,春去秋来,老马都是在铁路新线建设上辛勤耕耘,却顾不了这个家。1987年,老马家里来信让他回去春种,当时工地上施工生产紧张,他没回去。秋天,家里来信催他回去秋收,正值公司党委提出“大干四十天迎接初验”,他又没回去。初验结束了,领导批了他的假,他给家里写信,计划让家里人12月7日到车站去接,当时老马正在焊接桥梁防震架,他白天、黑夜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没休息,活干完了回家的日子也过了,家里亲人到车站扑了空,来电报询问原因,他又忙活着在撮镇平交道口施工,他让别人代写一份家信说明原因,直到12月24日,合肥直通线全部完工才回家探亲。别人问老马“你参加工作几十年,在家过了几个春节?”老马屈指算了算“只有四个”。
马六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默默奉献着。这名工程施工一线的老工人为了祖国基本建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文稿整理:章 祯 王传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