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站群:
工会网 |电视新闻中心 |《铁道建设》报 |网络学习平台 |文明网 |南京分公司 |电气化公司 |装饰公司 |工程材料公司 |城轨公司 |物资公司 |机电公司 |钢结构公司 |五公司 |二公司 |一公司
更多
当前位置:宣教 > 典型宣传 > 正文

郭金升:朝鲜战场上的特等功臣

发布日期:2011-07-22 来源:局企业文化部
分享到:

    通过飞机投掷定时炸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敌军破坏中朝军队铁路运输线的重要手段,给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抢修战时铁路造成了巨大威胁和伤害。在破除敌军定时炸弹肆虐的硝烟中,涌现出了一位战功卓著的特等英雄——郭金升。
    郭金升,男,汉族,1916年生,辽宁省凌源市小城子乡杨大营子村人。1946年7月参加革命,1951年10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1953年10月,在朝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奔驰于敌机的狂轰滥炸之中,终于揭开了美帝国主义定时炸弹的秘密,为创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52年6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特等功臣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胜利归国后,他参加宝成铁路等工程建设,又屡建功勋。他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铸起一座光芒四射的丰碑。
    1951年7月,郭金升在安东铁路工程队参加工作。同年9月,调到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入朝参战。
    1952年1月,郭金升在三大队二中队五小队担任郭山至路下区间的巡道工,传奇由此开始。
是年1月8日,苦战一夜的郭金升,迎着朝阳向路下走去,刚走到路下站口,实然来了6架F-86敌机,这种敌机又称野马式,对路下车站轮番轰炸扫射,一列满载军用物资的列车被炸起火。列车前部装的是粮食,挨着粮食车的是一节汽油车箱,后部是弹药。火势越来越大,迅速在粮食车上蔓延,已危及汽油车箱,汽油一着列车就会爆炸。郭金升冒着滚滚浓烟,他奋不顾身爬上汽油车箱,推滚起灼热的油桶,手被灸热的铁皮烫伤,他强忍疼痛,拼命地往下推滚汽油桶,随后又和闻讯赶来的同事同心协力地把70桶油滚到车下,又移至安全地带。然后郭金升又领着大家爬上烈火熊熊的粮食车上进行扑救,保住了列车。接下来的几天,敌人又多次对车站进行轰炸,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每一次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去。
    1952年2月正处于铁路战线反绞杀战的第三阶段。美军在遭到前一阶段的失败后,避实就虚,实施封锁志愿军作战物资来路和去路的“两头炸”,后又集中封锁来路。郭山、路下地段,便是“来路”,因此不断被轰炸。2月18日晨,敌机又疯狂地轰炸郭山车站,顷刻间烟雾弥漫,一片火海,站场设施破坏殆尽。抢修队伍上了线路,发现两颗定时炸弹,横躺在路基上,阻挡抢修。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在这紧要关头,郭金升挺身而出,他飞快地找来绳子、钳子和铁丝,坚定地走近定时炸弹,迅速地用铁丝穿过定时炸弹的铁环,用钳子拧紧,拴好绳子,把胳膊一甩说:“拉!”人们一拥而上拽起绳子,随着现场指挥人员响亮的号子,很快把第一颗定时炸弹拉到稻田旁边的荒地里。郭金升又跑过去把第二颗定时炸弹拴好。大家刚拉出十几步,定时炸弹的一头掉进弹坑里,任凭怎样拉,也拉不动。郭金升飞身跳进弹坑,跪在地上,把两只手伸进定时炸弹下边,想把它抬起来,因为弹体沉重,一动未动。他向周围扫了一眼,见路旁有一根木杆,便取来木杆插在弹下,用力撬起,大家就劲一拉,定时炸弹扭了几扭,被拉出弹坑。处置完毕后,人们欢呼雀跃,现场指挥员拍着郭金升的肩膀说:“好样的!”
    此后,凡是有拉定时炸弹的事,只要他在,都主动去拉。由于定时炸弹与现时炸弹不同,它不仅爆炸时对铁路设施有极大的破坏,而且爆炸以前还给人的精神乃至生命造成一种引而待发的威胁。定时炸弹威胁人的关键是“定时”,你不知它何时爆炸。它爆炸的时间也大不相同。敌人投下的定时炸弹,有的横卧,大部分扎入土中,一般情况下扎进2~6米,而且有的定时炸弹在爆炸前地表往往无明显痕迹,隐蔽性很强,其破坏性也就更大,有很多同志在排除定时炸弹时牺牲了。
    定时炸弹的严重威胁及其特殊的破坏作用,深深激怒了郭金升,他决心破解它的秘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一位朝鲜人在公路旁卸一颗哑定时炸弹的过程,茅塞顿开,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一颗定时炸弹进行模拟试验,当他触摸到定时炸弹的引信并把他拧下时,他的心被恐惧和喜悦两种情绪挤压得狂跳不止。回到队里向领导作了汇报,队长、指导员十分高兴,他们立刻向中队报了喜讯,一级一级地上报到总队。
    2月22日,敌机又在路下地段投了定时炸弹,闻讯后郭金升带上准备好的工具走向定时炸弹,围着定时炸弹转了两圈,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看,然后蹲下身子,用耳听听弹体,果然有嘀嗒嘀嗒的声响,他确定这就是定时器的声音,接着扒开弹尾四周的土,发现一条细微的缝隙,周围并没有焊接和铆的痕迹,缝隙前有一个小“帽子”。他一只脚踩在定时炸弹上,一只手用扳手拧那项“帽子”,拧了两下没拧动。郭金升抓起大锤,两臂一甩,照着“帽子”抡了两锤,那“帽子”还是纹丝不动。在远处隐蔽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此时,郭金升也紧张得汗透全身,不知所措,可是他一想到被定时炸弹夺去生命的战友,一想到向领导的保证,勇气和信心就来了。他直起腰,擦了擦汗,气愤地说:“今天不把你开膛破肚,我就不回去!”他想,方才用那么大的劲,那“帽子”没有松动,是不是倒扣的,于是他用足劲向反方向拧了几下,果然松动了,他一鼓作气就把那“帽子”卸了下来,信管就在里面。接着,他用同样的方法,卸了第二枚定时炸弹。
    这是郭金升第一次独立完成拆卸定时炸弹。隐蔽的人们拥了上来,紧紧地抱住郭金升,高喊着:“我们胜利了! ”“美国鬼子的定时炸弹成了定死弹了。”总队长刘汉东听说郭金升能卸定时炸弹,心中十分高兴,当即坐上吉普来到现场接见了郭金升。
    从此,郭金升开始了他拆弹的传奇,每当发现定时炸弹,大家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他也不负众望,先后拆除了多枚定时炸弹,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并收了几名年轻同志为徒,学习拆弹技术。郭金升是个好老师,他没有那么多大道理,每次带着徒弟们去拆弹,他总是将他们安排在安全的位置,自己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拆卸中,徒弟们看见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老师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不心悦诚服,都想做一名像老师那样的英雄。
    5月13日,郭金升在巡视中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炸弹。它有罐头盒那么大,张开两个翅膀,活像个大蝴蝶,这就是蝴蝶弹。它的结构是一大一小,又称子母弹,它的体积小,一触即发,杀伤力很大。郭金升向周围扫视一番,公路、稻田、人行道上,都散布着这种东西。他蹲下去小心翼翼地仔细观察,发现“蝴蝶”的两翅中间,有一根20厘米的钢丝,可能是发火导线,如果用铁丝做个钩子拴上绳子,将铁钩搭在钢丝上,拉起来让它震动,就能响。他迈开大步向附近的一个院子走去,一进院子,他惊呆了,院子里不但有4枚蝴蝶弹,还有两个朝鲜儿童躺在血泊之中,惨极了。一位朝鲜老大娘抱着一个孩子哭嚎着,郭金升也悲伤地流下泪来。他把朝鲜大娘和孩子安排在防空洞里,用绳子拴好铁钩。他轻轻地把铁钩搭在蝴蝶弹的钢丝上,走出一段路,趴在地上用力一拉,果然轰地一声爆炸了,接着把院子里的炸弹一个一个拉响,然后又到线路和公路上排除蝴蝶弹。
    有一次,郭金升在拆卸定时炸弹信管时,不慎炸伤了右手,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创造性地提出用拆下来的炸弹中的炸药来开采片石的想法。经过多次试验,他总共掏出了27吨炸药开采片石,还用掏出来的炸药,开了一个可以容纳几百人的防空洞,为国家节约资金1.6亿元(旧币),这种作法也很快在各个队中推广开来。
    郭金升是一个外粗内秀的人,很有钻劲。他每卸一颗定时炸弹都牢记引信的特征和部位,以及自己运用什么方法拆卸的,记下了大量的笔记,后来大队编写的《炸弹处理与研究》一书,就参阅了他的经验。此时的郭金升已经熟练掌握了卸定时炸弹的方法,看到一颗定时炸弹,就能判断出它的性能,推测出爆炸的时间;从定时炸弹的外壳,就能判断出是钟表式定时炸弹,还是电动式定时信管或化学信管。他卸定时炸弹的方式,已由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因此卸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成为朝鲜战场卸定时炸弹最多的人。
    郭金升是名副其实的排弹英雄,曾拆卸50余种类型603枚定时炸弹,另外还排除了凝固汽油弹4枚、杀伤弹20枚、蝴蝶弹(子母弹)512枚、地雷207个。周恩来总理赞扬说:“这等于砸掉了美国的定时炸弹工厂”。而他带过的徒弟也在拆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徒弟陈璞,一个人卸了116枚定时炸弹,评为志愿军一等功臣,荣获朝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郭金升堪称“桃李满战场”。
    1952年9月22曰,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召开了第一届庆功大会,会上,郭金升被推选参加志愿军归国观礼团代表,参加国庆三周年庆典。几天后,郭金升带着铁道工程总队全体指战员的心愿,离开了朝鲜。回到国内后,他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主席称赞他说:“好哇,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美国定时炸弹的秘密被你揭穿了。!”
    1953年11月,郭金升凯旋归国,来到宝鸡,在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工会任干事,后来任二处工会副主席等职,热心为职工和家属做好事,被评为省、市劳模。他不居功,不自傲,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这就是英雄的本色,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价值。
    1970年3月23日,郭金升积劳成疾,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在陕西省咸阳市病逝,享年54岁。1970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追认郭金升为革命烈士,他的骨灰安置在西安市革命烈士陵园,同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给郭金升家属颁发了“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证”。(文稿整理:李  茂、王传七)


 

文章录入:路辉      责任编辑:路辉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