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生活的时间越久,对家乡泥土味道的眷恋越深,眷恋它随风狂流的豪迈,眷恋它雨后散发的清香。一方水土,一方人。家乡位于三秦大地的关中地区。那里的黄土地成就了“八百里秦川”,也孕育出了朴实的关中人。对于乡土,老一辈或许是习惯,但对于异乡的人,则更多是怀念。泥土给了万物生命,人也是这土里的根,唇齿相依,生生相息。
家乡泥土的味道给人感觉香甜。它是我们这些孩童忠实的伙伴,伴随我们走完童年美好的时光。大多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孩子,手上的玩具之一肯定有泥土。雨后初晴,松软的泥土做成泥球,在田野里与土塬上开展着激烈的“交战”,用泥巴捏成各种小动物,晒干了抱在怀里跟真的似的,爱不释手。在家乡,散发黄土地味道的村庄古朴而厚实。成片的麦田呈现出绿色的海洋,祖祖辈辈的乡亲,耕种在这块亘古流传的土地上。
每逢秋收与夏忙,人们都要与大地来一次繁忙的“交易”。金黄的小麦摇摆着“身姿”,饱满的玉米挥舞着“双臂”。田野里到处散发着丰收的味道,乡亲们忙碌在自家的田地,额头黑呦呦、皱巴巴、汗涔涔的写满了期待。记得那时上小学,每逢丰收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忙假。可是我们这些肌肉还没长结实的小孩哪能干什么重活。不过当时学校要求收假后要上交相应数量的粮食。家长们为锻炼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在收割结束播种前,派我们下地捡拾没收到小麦和玉米。每次提着一竹笼回家,身上都沾满了泥土,使得家长们在我们劳动完了还得继续为我们洗衣服。或许现在的孩子再也感受不到与泥土这般亲近的乐趣了,家长也是怕孩子衣服和手弄脏了。不过我们当时听长辈说,小孩子在泥土地里接触多了,长大了结实。从现在健康的角度讲,这应该叫科学的“脏”吧,能提高小孩的免疫力。
关于乡土的记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夏天的味道。小时候,因为家里没电风扇,炎炎夏日里,大多数乡亲会选择一个户外的避暑地方那就是南塬那片长满洋槐树的小林。每年夏天,人们会在中午和傍晚手拿摇扇和凉席来到小林。先是找一块平坦但稍有坡度的地方,觉得身子上高下低躺着舒服。扫去落叶,露出散发凉意的地面。骄阳透过繁密的槐树叶将光芒点缀在大地上,一片一片,好像水面晶莹剔透的鱼鳞片。久而久之,那块土地变得平坦而坚实。炎热的中午可以小憩一会,淘气的孩子们睡着睡着便溜到凉席外的地面上,还感觉越发凉快了。傍晚时分,人们聚集在这里,讲故事,聊新闻。在夏日里感受大地赋予的些许凉意,吸收大地经阳光照射散发的味道。
在外地生活近三年了,走着宽阔的水泥路,看到高耸矗立的大楼。想到了家乡也实现了村村通柏油的梦想。这些都是因为国家对三农政策重视的结果。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要求绿化必须与城市建设相符合,企业也要建设园林企业。虽然这些现代化的绿色日见明显。但给予这些植被生命的土壤大多是人为的。看到这里,便让我更加渴望那扎根于神经中枢的乡土的味道。
泥土是哺育万物生命的母亲。但凡离乡的人,身上都会带点家乡的泥土。如果出现水土不服,用家乡的土冲水喝下,便会没事。我自己有一盆只有家乡泥土的花盆,是因为对泥土味道的眷恋,喜欢那被雨淋湿后散发出的土味。现在觉得对泥土的认识不仅是其味道,而是它能让万物生长的情怀,再往深一层想想,我们人类不也是泥土哺育的吗?
忙碌的工作之余,欣赏那无花的乡土,感觉故乡就在眼前,乡土的味道就在鼻边,那充满乡情的土味正在为我沐浴,洗拖我内心的忧伤。让我感觉自然而和谐。
离乡愈久,乡土的味道萌生的愈浓,萌生出了思念与乡情,这味道是人心里自然流露的情愫。(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