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河南快一年了,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河南味道。一年来,我见识了这里的人文和地理,也逐渐习惯了这边的生活。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地域虽不大,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几千年来,这里孕育过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连同这里的人,给人的感觉:厚重而坚实。
4年前在上海,我初次结识了河南人,他们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勤劳朴实。在虹口和闸北的集贸市场,随处可见来自河南的小摊贩。他们每天凌晨就要从宝山和嘉定把新鲜的蔬菜和鱼肉禽蛋运过来,晚上忙到21点多才收摊,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当时工作紧张,每天下班的时候,我才会去逛一下集贸市场,买一些下午新进的蔬菜和鱼肉等。我喜欢买河南摊贩的东西,一是因为他们的东西货真价实,二是他们很热心且重信誉。比如我买2斤西红柿,老板每次都会给我2斤多。结账的时候,碰到多处几毛钱一块钱的,老板都会主动说算了,然后笑脸相迎的说欢迎下次再来。有时候,我买菜去晚了,没有新鲜的蔬菜了,老板就会说,明天就会问我要什么菜,明天肯定给你留着。到了第二天去的时候,不管多晚,他都会把蔬菜放在冷藏柜里等着我去拿。
河南人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踏实、上进。在上海,闲暇之余我会去逛一下南京路和城隍庙。南京东路步行街算是上海的高档消费区,是年轻人购物的好去处。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穿梭于这里商场大楼。在这里,踩着三轮车送货的河南人比较多。由于南京路禁止车辆进入,他们一般都会把三轮车停在九江路、宁波路等地方,然后到步行街路边来揽活干。有时候我会过去找他们聊两句,得知他们很多都是来自商丘、周口和洛阳的,不远千里来沪上营生。听他们说,最早的一批人30多年前就来这里了,也是在南京路一带帮忙送货,有很多后来在城隍庙那边做起了小生意,有些现在成了大老板,在上海有房有车有产业,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一批接着一批,相互介绍,相互传承。目前,像他们这样的送货工遍布上海各地,其中以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北路这三处最集中。他们初期都是以送货为生,积累了一定资本之后,就会到附近市场上做起小生意,慢慢地生活就好起来了。过不了几年,很多人就回老家盖起了三层小洋楼。
在豫园和城隍庙经营小商品的商贩中,有很多都是来自河南的。由于上海外国人较多,他们经常会和外国人做一些小生意。因此,他们很多都专门去学了简单的英语会话。每次去城隍庙,都能看到很多老板在用英语向外国客人介绍着自己的商品。他们很会说话,很快外国客人就埋下了几样小东西,乐滋滋地走了。等我们过去的时候,他们马上改用河南话和我们交流。我曾经在南京路上见过这样的一幕,一个河南老乡骑着人力三轮车送完货,路上碰到一对外国青年情侣,他迎面向他们打招呼:Hello。这对外国情侣听到后先是一愣,然后回头相视一笑,回了一句Hello。我不仅感叹,他们本来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为了生活,学会了很多东西。时代在改变人,而人却把时间利用起来,去创造知识和财富。
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在不同的地方,我却见识了同样的河南人。在浙江义乌,这里接纳了几十万来自河南的老乡,他们在这里从事手工作业。在南京玄武湖景区,河南老乡在这里开起小卖部。在济南,我走进了河南人开设的手工面馆,再次品尝了那熟悉的味道。在广西南宁,几个河南小伙在这里做起了房产中介。在武汉,有河南老板在这里开起了“周黑鸭”专卖店。
从南阳到三门峡,不一样的地域,我再次感受到了同样的味道——河南味道。(赵荒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