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站群:
工会网 |电视新闻中心 |《铁道建设》报 |网络学习平台 |文明网 |南京分公司 |电气化公司 |装饰公司 |工程材料公司 |城轨公司 |物资公司 |机电公司 |钢结构公司 |五公司 |二公司 |一公司
更多
当前位置:文学 > 散文 > 正文

发布日期:2013-08-11 来源:企业文化网
分享到:

时光荏苒,我们不再年轻,背上行囊,漂泊异地他乡。想想年少时的老家,内心那些浮躁舒缓了许多。家的感觉热闹而温馨,那里,没有寒冷,没有孤独,只有最亲密的人,只有最贴心的话,家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避风港。

在外漂泊的人们脑海不时会浮现一个词语——想念。想念久久没有回过的家,想念发髻泛白的父母。从离家求学到开始工作,每个人常会在寂静的夜里去想念老家暖心的事儿,就像在大脑里放电影一样,有父母亲无微不至照顾的片段,有兄弟姐妹嬉戏打闹的场景,也有与伙伴们穿梭街巷的身影。想到这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工作上的压力都会渐渐消失。每逢夜深,自己的思念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记忆,老家的种种身影会游离眼前,泥瓦、土坯与木门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角落,这些老式的房屋现在几乎找不见了,简单的房屋构造呈现出的却是幸福温暖的家庭气氛,也显现出了90年代农村房屋面貌的缩影,那老槐树打造的木制门没有现在木门那般漂亮,但是他却很结实。秋季,农家人需要收玉米棒子,学校老师大多家在村里,每逢秋收学校都会放秋假。农人在忙,孩子们也在“忙”,这个时间点小孩们流行玩打秋千。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吵着父亲把草绳挂在大木门两侧的门栓上,然后在草绳中间搭块木板与伙伴们玩打秋千游戏,虽然没有现在小孩玩秋千的设备优良,但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快乐的事。“秋假”是农人收割的假期,幼稚的伙伴们却理解成了打秋千的假。

阳春三月,是放风筝的好时间,在这时,父亲便会带着我和哥哥去绿油油的麦田里,父亲放风筝技术很好,每次风筝飞上天基本不用再动,找块土疙瘩把线头埋住,风筝便会自由飞翔。父子三人躺在麦田里观望便是。有一次刚买不久新风筝挣脱了拴住它的线飞走了,我和哥哥赶紧起身去追赶,眼看追上了,父亲却勒令我们回来,这下再回过头去看,已经在挂在了树上,哥哥生气的问父亲为什么不让追,他却温和的告诉我们:“风筝好比你们,线好比父母,如果一直抓着那它永远不能向高处走,但是它飞的太高,承受的风力就越大,可能会脱离这根线,遭遇无法预料的艰难险阻,今天你们的风筝没了,我可以重新买一个,如果有一天走到了高处,一定记得不要忘本”。当时我两并不理解父亲的话语,长大之后才慢慢懂得,父亲的话语寄托对孩子的呵护,也让我们理解家永远是承受风雨回归避险的港湾。

想念家的味道,想念母亲烙的石头饼。从甘甜的乳汁到每一顿可口饭菜,母亲都在精心准备着。这些食物当时或许很普通,若等到远去他乡接触不到,才会真正懂得这味道的美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烙的石头饼,这饼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得先把干净的小石头放在平底锅里,经过半小时加热,再把擀好的面饼放到石头上,十五分钟后那坑坑洼洼的石头饼便烙成了,要是给和好的面加点糖,烙出的饼就更酥脆香甜。每次离家母亲都要让我带上一大包,来到外地吃着这熟悉的味道,心情立刻转化成了两行泪水。想家,不仅因为它的悠然自在,更因为家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美味。

老家的美好回忆仿佛勾勒出了绚丽多彩的画面,像名家的真迹保留在心里,这精美的画墨在心中永远也不会褪色。从初中开始我就在寄宿学校上学,每年只有假期才在家里,毕业后在铁路上工作已经三年了,每年只有30的天时间用来探亲,而且每次回家,除过与亲朋相聚的时间,在家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陪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还没等家的味道熟悉过来,就已经踏上了返程的路,这样算下来在家也就待了14年,回过头想想,家真的成了稍停即开的码头。

父亲是山,母亲是水,山水相依为一家,我们是家里幸福的天使。记得读过周国平先生写的《人生哲思录》这本书,他在书中讲到“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们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是啊,无论身处何方,家永远是心灵栖息的地方。(管龙)
 

文章录入:管龙      责任编辑: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