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接近尾声。除了除夕,儿时元宵节的印象深深地存留在我的脑海。每当这时,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汤圆,去看绚丽多彩的烟花和形态各异的花灯。大街小巷的热闹也目不暇接:跑汗船的,舞龙舞狮的,扭秧歌的,杂耍的---。大人小孩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喝彩声不断。家家单位的大门口都会悬挂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孩子们往往会聚在一起评论哪家的灯笼别致又好看。哪家的活动办的好。元宵节前一天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包汤圆了。那时家家户户吃的都是自家包的汤圆,我当然在这一天也是忙里忙外。我的任务是剥炒好的瓜子、花生。哥哥姐姐负责擀芝麻,就是把炒好的芝麻用擀面杖擀碎。妈妈的任务是擀我剥好的瓜子、花生。爸爸回来会将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和细砂糖一起拌均,加点水拍成方糕再切成小块,这样汤圆陷就做好了。接下来妈妈把筛好的糯米粉铺在笸箩上,再用一个小盆将一些糯米粉加水揉成团,但水不能放的太多。揉成团的糯米面再切成小块揉成一个个小圆,把小圆按个坑,再把陷放进去捏好,放入笸箩。待全做好后,将笸箩晃儿了又晃儿,只见一个个沾满了粉的可爱汤圆就诞生了。在期待中,热气腾腾的汤圆出锅了,妈妈先给爸爸舀了一碗,我们敢忙递上自已的碗,接回碗后先喝一口元宵汤,再尝着自已亲手做的汤圆,那叫一个字“美”。长大后由于单位的性质,年年奔赴在祖国的角角落落,这种团聚的日子渐渐成了一种奢望。如今的超市各种汤圆品味俱全,但总也找不到儿时的兴奋和美味。
有时想想,生活虽然越简单越好,但必要的过程省去了未必是一件好事。虽然省去了动手的麻烦,但很难体会到童年的滋味,感受不到家人团圆的其乐融融。我想被省去的是千年历史的积淀,世世代代的传承。如今的洋节越来越多,传统的习俗被逐渐稀释。当我们的子孙问我们什么是元宵节时,我们又该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