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红霞
刊物的灵魂就是刊物的主导思想,是区别于其它刊物的特质和品相。《脊梁》上线一年来,读者朋友们也已经看到,我们的纪实栏目是刊物的核心部分,它以写实的创作手法折射出我们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实栏目主导着本刊的灵魂。
上世纪文艺创作思潮大解放以来,以浓烈的社会色彩为其内容特征的纪实文学的异军突起和日益兴盛的势头,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被称为报告文学、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新闻体小说、口述实录文学等繁多名目的纪实文学,虽然存在着文体分类上的某些混乱和定义上的不确定等理论缺陷,但是,它超过了某个题材领域的突破,某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文体革新的真正自觉性,显示了创作者在艺术思维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方面的探求和创造精神。四局《脊梁》的纪实文学栏目延续了这一创作思路,既立足于展现企业精神风采,也遵从“接受美学”理论思维,重视读者审美需求,关注读者的审美心理动向,以文学的形式介入和干预,传递共有的价值理念,作品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
一、现实环境的艰苦与精神世界的乐观呈现出的二元对立与互补之美。建筑行业的艰苦,业外人看到的只是表象,真正体味和咀嚼这份艰难的是我们自己。这种苦难喳吧喳吧久了,竟然刺激出甘甜的味蕾。黄顺江在《茫茫风沙敦煌路》中这样描写风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阵强风袭来,将我们的不锈钢菜盘刮得满院乱飞”。作者随即笔锋一转,写项目党工委书记刘世鸣即兴诗一首:茫茫戈壁走飞沙,地窝帐篷是我家。不惧荒凉苦和累,建好敦煌笑天下。讲述紫外线的强烈时,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下班后,脱掉帽子摘下墨镜的敦煌铺架人,除帽檐和墨镜下露出一些本色外,整个面部的其他肤色全都是红里透黑,不同肤色看起来层次分明,轮廓清晰,酷似一张张京剧脸谱。”白描的手法如“初发芙蓉”般自然天成,虽然是看似随口而道,毫无加工,实则高度精炼,洗去了一切杂质,创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以朴素形态展示给接受对象,读起来生动诙谐,这份苦中寻乐的情趣成为我们纪实作品的主基调。杨继纲、詹张和虎维东的《穿越金沙江河谷腹地》记录一群青年技术员深入险峻的金沙江河谷探路的经历,展现了他们誓将热血青春奉献企业的豪迈追求,正如他们自己写的对仗句:君不怕趟河探路描新线,十道河湾百丈渊;君不怕跨河筑路绘山河,穷山恶岭走泥丸。现实的险恶与精神的高蹈同时呈现在同一部作品中,字里行间传递着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流露出清朗明快的气息,艰难不显沉重,沉潜不留滞涩,激扬而不张扬。读《脊梁》的纪实作品,感受到的是现实环境与精神世界放弃对立之后,相济互补达到的那种更新更高的白贲之美。
二、传记色彩与情感叙述在历史纵深感中烛照企业发展脉络。《脊梁》纪实作品中的故事,抑或是四局人经历过的事,抑或是四局人正在发生的事,作品中的情节牵动着我们的心,震撼我们的灵魂,最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读完之后久久感动受益!王根黎《记忆中的老处长》讲述的是我局新线铁路运输管理处的第一任处长王添凯的二三事,“一盒火柴、下基层和卸硫磺”简简单单的几个故事联缀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上一辈四局人勤俭办企业的朴实作风,人物具有那一时代鲜明而强烈的共性色彩,发人深省,具有史诗般的催化效应。这样的作品就是在立传,为四局一大批这样的老前辈立传,为企业的发展史立传。魏开世《渐行渐远的那些苦事》,故事的大背景是京九铁路赣粤边境深山沟里的黄沙尾特大桥工地。讲述一群刚参加铁路建设的楞头青,大雨中向工地运送急需物资,“一个小伙子扛的乙炔罐眼看就要到桥头了,可脚下一滑,摔了一跤,罐子滚回了山脚下的出发点”。还讲述了连续下雨半个月,车进不去,他们天天吃咸菜,后来天晴了,领导把他们带到山外狠狠地犒赏了一回,六个小伙子把两大盘红烧肉吃了个底朝天的故事。李茂《人生境界不等闲》记叙了五公司兰新二线铁路建设者们从安摊进点到全面打开工作局面的真实事件,抒发了建设者艰苦奋斗的豪情和激昂的战斗精神,他们不等闲的人生境界产生出催人奋进的力量。显而易见,我们《脊梁》的纪实作品共有的一大特点,就是展示了我们四局人生活的原生态,而且许多的故事都发生在企业建设史上的重大工程和宏大背景之中,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企业的发展脉络,展现出磅礴的史诗之美。
三、共有经历与斑斓个体在现实世界的砥励碰撞中焕发出人性璀璨之光。四局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追求的生活真谛是什么?更多的人该怎样去对待生活?在我们的纪实作品里,四局人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徐晓东、许乃见的《他们随着工地“漂”》运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让一个个人物依次出场,勾勒出工地上行色各异的众生之相,但是,他们既是个像也属于群像,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漂”,作者直白地叙述看似“言不尽意”,实则“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结尾戛然而止则是“无言之美”,空白留给读者,让我们去体会四局人的载荷和韧劲。殷献勇《工地上的“两头忙”》刻画的是我局海外安哥拉项目工地上的一位既踏实肯干又聪明灵活、既有高度责任感又具有大局意识的农民工兄弟形象,人物可以说是呼之欲出,这个形象正是我们千千万万个农民工兄弟的缩影,读者欣赏到的是这个群体的共有可贵品质。君山的《芒宽四月满眼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优美婉转的语境,再现了建设者们在云南六曼公路工地激情奋斗的青春岁月,作品中敢顶河桥钻孔桩施工的艰难场面,征服芒果河之战的激烈,积蓄力量突击下挡墙的坚守,芒黑河施工中那些动人的身影,那里的一切人和事,作者无法忘怀,同样读者阅读后也铭刻于心。作者通过对人物“知、情、意、行”的细腻刻画展示人性的真善美,使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他们既具有鲜明的个性,更具有四局建设者的共性,人物形象身上闪耀着的奉献、坚韧、睿智等品质之光,促进了自我主体(读者)与对象主体(作品)双主体间性互动,有助于实现了人性之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如果说文如其人,那么刊如其人,也恰如其分,我们的期刊我们的栏目就如我们“四局人”。因为它展示了四局人共有的精神世界,传递了我们共有的价值取向,坚持了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导向,散发着四局文化的特色品质。当然,我们的《脊梁》才刚刚起步,我们的创作手法还很稚嫩,我们的创作风格还有待磨砺,但是,我们有勇气和激情。浅则浅些,又何妨呢,只要是清新的,一样让人赏心悦目!借年末岁尾之机,对一年来的纪实作品浅析一二,以期新的一年我们的创作成果再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