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天,单位小李见我的第一句话便是“吃粽子了吗”,我不假思索的说,吃了,过端午吃粽子,过中秋吃月饼,这是咱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呀。伴随这句话的余音,让我同时陷入到了浓浓的思念里,在外面吃粽子已是第五个年头了,虽有琳琅满目的粽子,可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母亲做出的那个味道。
上学那会,端午节还没有被命名为法定节日,在端午到来前一周,浓浓的节日气氛却早已散发出来,我记忆最深的是外婆做的“香包”和母亲做的“枣粽”。端午节这天,家乡陕西关中地区的小孩都有同样一个礼物,那就是“香包”,也叫“香囊”。听外婆说是为了避邪驱瘟,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用丝布包起来,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清香四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十二生肖、心形等,玲珑可爱。这天除了带香包,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给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等不上身。说完这浓厚的地域风俗,接下来要说的,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吃粽子。
那时候,市场上没有花式多样的商品棕,只有母亲做的香甜棕。在端午前一晚上,母亲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嫩棕树叶和糯米,先洗净棕树叶,放在锅里煮一下以去掉涩味,等水凉了再把粽叶抹平。母亲制作粽子的方法很娴熟,先是把两片粽叶折叠成一个三角漏斗状,然后用汤匙先从脸盆里舀二、三匙糯米和三个红枣放进去;再将粽叶的上半部分包住糯米的顶端,接着将剩余的粽叶往下一绕;压到准备好的红细绳上,用嘴巴含住绳子一头,另只手拽住细绳的另一端,左右缠绕粽子,最后一个活结,一个结实紧致且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待放在铁锅里蒸煮,出锅晾一会,盛在小碟里蘸点蜂蜜,吃起来糯米的清香、配料的爽口、红枣的香甜,至今想起来都有流口水的欲望。
说起枣棕,还有一段小故事。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古时候,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家乡的不少地方,在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前一天,家长们会为参加考试的孩子做枣粽吃。
端午节,这个充满浓郁气氛的节日,已经被国家命名为法定假日。身在都市的人们也许已经筹划三天小长假去哪里玩了。而我的那些以行车为业的火车司机师傅,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穿梭在绵延的晋冀大地上。但愿节日里的棕香能冲淡他们的思乡之情。(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