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中铁四局自成立以来,64年的发展历程形成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传承企业文化,分享难忘历程,记录精彩岁月,本报特开设《四局史话》栏目,内容以个人回忆为主,既可以是在中铁四局工作、生活和学习历程中的片断,也可以是在中铁四局的整个工作、生活历程(或其一段);既可以是所经历的企业重大事件,也可以是工作、生活中的日常小事;既可以是久远的历史追忆,也可以是近期经历的回忆。稿件以第一人称(我、我们或我们的群体)形式进行记述,来稿在2000字左右为宜。欢迎广大职工、离退休职工踊跃投稿。
修志断史,即确定志书历史记载的上下时限。第一次修局志,上限,一般为建制起始点,即局的“诞生”之日。下限,当时按铁道部的安排,定为1995年底,局为此于1994年开始编纂《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年鉴》,作为以后续志存史。所以,当时断史仅敲定上限。
1997年底,我由苏州办事处调局史志办从事《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志》的编纂工作,负责第一篇机构体制、第六篇科技·文教、第八篇公安·武装以及第七篇综合管理的部分章节。其中最重要、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应属第一篇机构体制的第一章建制沿革。接手前,基本资料、素材、示意图由教授级高工李金钢、李峻量,先后做了大量的收集、查询、考证和整理工作。接手时,李峻量拿出他绘制的示意图告诉我:“编纂沿革,重在断史;虽然他们已经定论,我看还有些嚼头。”所谓“已经定论”,是指局在1985年3月编写《安徽省志·交通志》时,需要明确铁四局的“诞生”时间,初步把铁道工程总队定为起始单位。
初来乍到,这话,我也就听听。后来在编纂中发现,确定上限,看来简单,其实不易,而且非常重要。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上限既是全志的“纲”,更是纲上的“领”,关系志书各篇章的起始写作。要编纂成书,还真得把来龙去脉整明白。为此,我两次进京,去铁道部档案馆查文,到总公司史志办咨询,找离退休老同志请教,对李峻量所说的“嚼头”有了一些感触……
史志编纂在“断史”上有两个原则,一是“整建制”,即沿革在演变中按“整建制”由近向远推断;二是“时代性”,即上限推断以新中国成立为大限。然而,铁四局向上溯源先后经历了11次大的分化组合,尤其是铁道部在1958至1961年实施“工管合一”的体制改革,按处级施工单位实施管理局就地归属,把工程局的局级“整建制”搅乱了。因此,铁路各单位在修志中一般采取以现有“整建制”的处级单位来推演定论,既可以避开这一问题,又可以上下顺延,既确保现有处级单位不是“没爹的孩子”,又避免出现“儿子年龄比老子大”的尴尬现象。
当时,局《安徽省志·交通志》编写组按此方法,归纳资料绘制出11次大分化组合示意图,以现有“成建制”处级单位“集合上推”,便出现了建国初期三个源头单位: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以下简称西干局)、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以下简称工程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八师(以下简称铁八师)。也就是说,铁四局的“诞生”,应该在这三个源头单位中,选择起始单位。
三者在“定论”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的呢?
按简单上推,现有处级单位一处(机筑处)、二处、四处、新运处、给排水处、电气化处(部分)、建筑处(建二段)、襄樊机械厂,第一级为1961年11月在北京组建的华北铁路工程局;向上第二级为1958年9月组建的老地铁局、1958年10月组建的老电气化局、1960年12月成立的北京局丰沙指挥部;再向上推第三级为1953年1月组建的老四局,1953年3月组建的老三局,1953年4月组建的老六局、通号公司、隧道公司,1953年6月组建的机筑公司,1954年1月组建的建厂公司,最终第四级根于西干局、铁八师。
铁八师,1952年7月“整建制”转业,在北京三家店成立铁道部直属一处,后组建为老四局。总公司在修志中,把铁四局与老四局作为“对接”,但按“整建制”处级单位的实际推演,老四局虽然在上推第三级的序列之中,其施工主力单位经多次剥离、调转,仅有原第二工程段的部分人员在老二处的撤、转中分散在现在的二处、四处、新运处,“整建制”的仅襄樊机械厂一个单位,原“整建制”的老四局医院,已成为二处医院。如果把老四局作为局“诞生”的起始单位,对现存铁四局“整建制”的处级单位来说,显然不足以成立。
西干局,在我国铁路建设由东向西延伸的发展中,是建国初期由解放军接管的最大施工单位。铁道部在1953年掀起大规模铁路建设高潮时,先后成立了多个综合工程局和专业公司,并从西干局抽调了大量的施工队伍进行扩充。虽然我局现有处级单位一处(机筑处)、二处、四处、新运处、给排水处、电气化处(部分)、建筑处(建二段),大部分人员在上推第三级的序列之中由西干局扩充,但西干局的“整建制”一直存在,是铁一局“诞生”的起始单位。显然,我局既不能与铁一局“共爹”,又没有“整建制”的上推由头,西干局只能作为我局施工队伍追溯的源头单位,不能作为我局“诞生”的起始单位。
用这样的排选法,就只有工程总队了。但是,华北局部分人却认为工程总队只是铁四局的“肩头”。说“肩”,是因为1950年底成立的工程总队,1953年11月从朝鲜凯旋归国后,与1953年3月组建的老五局、老十一局和1953年4月组建的老八局合并,在宝鸡组建为新六局,1961年1月,在咸阳重新组建为西北铁路工程局,和华北局为同期的局级单位,后为粉碎蒋介石的“反攻大陆”修建鹰厦铁路,被撤销改为福州局工程指挥部,西北铁路工程局的“建制”让给了西干局。由于是1965年1月才“整建制”调入华北局,被喻为由“肩”而入。说“头”,是因为工程总队的沿革一直是“整建制”的局级施工单位,我局现有处级单位三处、五处、六处、七处、电气化处(部分)、建筑处(建一段),占当下局主力施工队伍的“半壁江山”。虽说“肩头”,依然是“头”。头者,既可以作为追溯的源头单位,亦可以作为“诞生”的起始单位。
(蔡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