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 读书,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剥离、不能或缺的一部分,在有书读的日子里,人们是那样的喜形于色,连走路都雄赳赳、气昂昂的。而当书香摄入其魂魂、沁入其流脉时,读书的人们气质盈盈、气度悠悠,前后判若两人。难怪一位哲人说:“读书是人高洁与庸俗、粗鲁与文雅的一道突兀醒目的分水岭。”
人们崇尚读书,并非想从书堆中淘出金子来,只是觉得游离于读书之外,时常会闷得很,慌得很。时下人们家庭经济宽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节假日外出旅游一遭,赴豪华饭店饱餐一顿,在星级宾馆住上一宿,着实阔绰。然而,这些并不能打动读书人之心。在读书人眼里,以物质罗致的享用与精神罗织的享受,不能等量齐观,分属两种境界。物质的享受,于人总是一时一地的,惟有精神的享受,才令人神各为爽、目各为快,永恒无穷、经久不息。一本好书在手,远胜过一次远足、十顿美餐、百回锦宿。没有人规定我们必须读哪些书,但那些百年、千年不衰的经典著作,那些不依哗众取宠之噱迎合世俗而持思想厚度、表现力度取信读者的书籍,必令人爱不释手,以至忘情地一直读下去。读书人拥有的这泓炽烈,这种心理转折、行为转轨,是不是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物质丰裕以后对精神需求的一种醒豁与提升呢?当读书人对读书抱以这番识见的时候,他们内心同时升腾起“将读书进行到底”的念想,开始策划读书、经营读书,并围绕“持什么宗旨读书、读哪类书、以怎样的姿态读书”等无可回避的问题,开始思索,实践,升华。
读书人知道,没有目的和方向的读书,等于浪费时间,空耗生命;而功利性太强的读书,则必然导致心理浮躁、学风浮华。读书,惟修身养性、增智益脑、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慌不忙、从从容容,读则尽其妙,思则尽其胜,用则尽其利。如果说,人之活法在于姿态的话,那么读书何尝不需要姿态?倘若以为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高兴时抓在手上,低落时丢弃一旁;抑或只把读书视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东西,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那大抵是不行的。读书的姿态,要义在于满腔热忱,在别人读书的时候,你也读,力争读得比别人精一些;在别人不读书的时候,你依然读之不辍,努力比别人读得多一点,仅此而已。有这样一则故事:甲带着他的门徒乙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甲就让乙把它捡起来。不料乙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甲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甲猜到乙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掉出一颗。乙一见,赶紧捡起来,甲边走边丢,乙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其实,读书亦有类似的情形。谁都无法保证今天的读书一定能够产生即时效用,亦无以断定何日能用,唯一能够作出承诺的是:她一定有用。假如你勤于“拾铁换桃”,那么不论哪一天,你步入“茫茫的荒野”而如饥似渴时,她必如期而至,给你送上一份意外的惊喜。
热爱读书吧,“将读书进行到底”,我们就能获得无限的意蕴,开采无尽的宝藏。